山区县迈向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和思考

a978997a0e3243a0bffc78900d301637.png

陈俞全 王立杰

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,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。我国山区点多面广,而由于山区区位约束程度高,产业发展效能较低、生态治理难度较大。因此,实现共同富裕务必解决好山区的发展问题。如何走出一条符合山区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的实践路径,对实现山区高质量发展、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是浙江省26个山区县之一。开化县立足生态优势,深入实施“生态立县、产业兴县、创新强县”的发展战略,通过山海协作、共富联盟、生态治理、数字转型等举措,持续拓宽“绿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银山”的转化通道,其经验对于探索山区县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借鉴意义。

山区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

  山区拥有丰厚的生态资源。衢州开化县和嘉兴桐乡市是山海协作的典型案例,桐乡市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过程中,形成了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。而开化县资源丰富,但面临布局分散、资金短缺等问题,产业发展约束瓶颈明显。通过“开化—桐乡”山海协作项目,桐乡市定期为开化县组织招商洽谈活动,协助提升产业融资和运营能力,组织多批桐乡市企业家赴开化县开展投资考察。同时采用“一园多点”的合作发展模式,“一园”指依托开化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,投资修建县公共文化广场、旅游度假酒店、文化休闲街等项目,改善当地旅游产业配套设施。“多点”是在桐乡市政府和企业支持下,利用良好的山水、田园、乡村景观,对具备当地文化特色、生态特色、旅游特色的点状区域进行整合,成功创建一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一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。通过建设“开化—桐乡”山海协作示范项目,双方在资源共享、项目研发和产业孵化等方面深化互动与交流,变单一资金补助为多领域深度合作,最大程度实现互利双赢。浙江开化依托山海协作项目,吸引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山区合理转移,并促进山区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有序流动,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配置,激发山区产业发展活力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  如何让农村中低收入群体“人人有事做,家家有收入”,是提高山区富裕程度的关键。基于“先富帮助后富、先富带动后富”的理念,率先推出共富联盟举措。开化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山区特色农业,实施了“一亩土茶园,万元惠茶农”“一口清水塘,万元卖鱼钱”“户养十桶蜂,增收万元钱”“一亩高粱地,净增万元钱”“一家农家乐,户均万元钱”的“五个一万”增收计划,形成“人人有事做,家家有收入”的新型个体产业模式。为实现产业协同和规模经济,开化县在村域、镇域、县域3个层面,先后组建起27个“共富联盟”,围绕“山海联盟”“片区联盟”“产业联盟”等主题,强化产业链协同,实现资金、人才、信息等要素在联盟主体间的互通共享。例如,围绕龙顶茶、清水鱼、钱江源民宿、红高粱、蜜蜂等特色农业产品和服务,开化建立五大“产业共富联盟”,凝聚相关企业、科研院所、金融机构、政府部门、域外乡贤等各方力量,组织成员单位“发展共谋、事务共商、资源共享、环境共治、项目共建”,拓宽农户致富路径。2022年上半年,联盟产品销售额突破2.5亿元,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.89∶1。

  山区县需要唤起“沉睡的资源”,充分挖掘生态环境和旅游文化的潜在优势,生产高附加值绿色产品,打造旅游城市、公园城市,实现自然资源的保值增值,探索出一条“绿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银山”转化的生态富民新路径。作为钱江源源头,开化县始终坚持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。厚植生态优势基础,深耕生态产业开发。山区耕地资源少,却适宜发展高附加值农业,开化大力发展开化龙顶茶、山茶油、有机水稻、清水鱼、石斛等山区特色种养业。同时,以“钱江源”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契机,推进农产品特色化、精品化、品牌化,目前“钱江源”品牌已囊括8大类80余款产品,产品平均溢价率达到30%以上,实现了生态富民。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核心,开化创建了全国首个根文化主题旅游区,开发生态旅游IP,走出了一条“处处是风景,处处可旅游,人人都参与,人人都受益”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。

  聚焦推进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深度融合,深入实施全方位就业服务。打造“智享用工”数字场景,搭建“云上集市”帮助农户及时获得岗位信息,通过推出“劳务管家”保证农户在外务工基本权益,通过“店小二”数字云端为农户在外务工提供配套措施,累计服务6000余家用工主体和6.4万余名求职者。同时,大力推行医疗服务“零距离”。开化依托数字赋能,打造“两慢病”全周期数字健康应用场景,线上推出健康档案、健康指数、智能随访、贴心诊疗、健康报告五大核心应用,线下打造星级智慧村卫生室,应用覆盖34.32万人,十类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88.12%,受益人群10.7万人次。聚焦优化教育服务全覆盖。针对山区教育基础薄弱、硬件条件差、地理位置远等现实约束,开化县大力发展“互联网+同步课堂”教育,支持在线教育应用创新,构建智慧课堂场景。同时线上引进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,构建共享型教育共同体,建立高中教共体1个、义务教育教共体16个、幼儿教育教共体3个,覆盖城乡学校110所,县域覆盖率达100%,成为全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进步最快县。

山区共同富裕的有效经验

  以山海互济式先富带后富新机制打通区域间要素流动,优化产业协同体系。通过不断完善“先富带后富”的激励帮扶机制,实现公共财政、政策优惠和平台建设向欠发达山区倾斜。强化陆海统筹,升级山海协作工程,挖掘海域和山区两翼的潜力优势,不仅关注发达地区对山区人才、技术和资本方面的扶持,同样强调山区利用其固有生态优势、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反哺发达地区。在优化产业协同体系上,打造致富联合体,通过“共富联盟”解决市场主体单打独斗、同质竞争的瓶颈,实现全产业链各环节共同致富,推动山区走向共同富裕。

  开创生态资源转化新思路。探索和完善生态资源价值显现渠道,挖掘生态资源存量,推动生态资源资产化,形成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市场机制。通过构建政府主导、村集体协助和村民参与的治理格局,建立科学合理的共建共管共享模式,促进绿色资源和绿色资产转化互促,为山区居民增加收入来源、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方案。整合山水特色、生态康养、红色文化、农业文化遗产等资源,培育美食、美宿、美购、美娱、美游类产品,策划系列赛事活动,丰富旅游新业态,打造全域生态旅游,为山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。

  探索数字赋能公共服务新路径。借助信息技术集成优势,整合公共服务供给主体,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渠道,将更多惠民生、暖民心举措一沉到底,增强山区公共服务的可达性、连续性与整体性。通过构建符合山区公共服务需求的线上数字场景,打破山区居民空间分布分散、人员流动性大、部门连接薄弱,服务体系碎片化等壁垒,让群众享受更丰富、更高效、更优质的公共服务。构建公共服务质量的实时监测和反馈机制,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,动态调整公共服务供给内容,及时反馈人民群众实际需求,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同时以平台化理念增强政府内部及政府与其他主体间的协同合作,通过数字手段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能,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山区人民根本利益。

  打造多元协同基层治理新体系。探索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制度,探索自治、德治和法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,并通过党建联盟等方式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,整合跨区域、跨部门、跨职能主体力量,解决基层县域和乡村治理难题,为实现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提供组织基础。结合镇和部门机构改革工作,按照务实、便民、高效原则,进一步明确镇、部门、村职能职责,科学合理明确镇、村应该承担的工作事项,着力形成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,做到权责对等、人事相称,实现“乡镇吹哨、部门报到”,形成镇、部门、村共同研究、共同参与网格化工作的良好态势。

(作者单位:中国农业大学·钱江源乡村振兴研究院)

《农民日报》2023年2月25日5版


责编:刘铮

分享
Baidu
map